突击前线军事网>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习总书记强调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当代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科学总结,也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时代回应,这既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与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相结合的时代结晶

伟大实践需要并成就伟大理论,伟大理论引领并推动伟大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为我们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根植于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之所以能够从空想变为科学、从理论变为现实、从一国走向多国,实践是首要的、第一位的因素。同样,在中国也正是由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相结合,才产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切都源于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和实践特性。

无产阶级伟大革命斗争实践催生科学社会主义。从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哲学基础看,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深刻、最鲜明的本质属性,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学说的根本标志。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对那个时代生产实践、阶级斗争实践和自然科学实践的经验概括和总结,是时代精神的升华。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的科学社会主义的每一步发展,无不打下时代的烙印,是对各自相应时代实践的总结和回应。90多年来,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理论的每一次与时俱进,都不是从书本、概念和抽象原则出发,而是紧密联系实际、顺应实践需要、创造性地运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研究革命、建设、改革中遇到的重大现实问题而实现的。

从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看,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是空想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反映了早期无产阶级要求改造现实社会、建立更为人道的新的社会制度的朴素愿望。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资本主义不可调和的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经济危机频繁发生,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法、德等国无产阶级开展了独立的政治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工人斗争的丰富经验为马克思、恩格斯进行理论研究提供了宝贵材料。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在亲自参加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历史性飞跃。它的科学性在于,它不是一种凭空的假设,而是来自实践并需要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论证才能得到发展的结论。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自从成为科学以来,就要求人们把它当作科学来看待,并要求人们去研究它。所谓当作科学来看待,就是既要遵循和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理,又不把它当作教条来背诵,而是要把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理同各国的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结合实际研究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因为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社会,社会主义理论也必然在实践中得到充实和发展。

从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看,实践中产生的科学社会主义,必然要放到实践中进行检验,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从空想变成科学,从理论变成现实,从一国走向多国,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实践。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这是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史上一次质的飞跃,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宣告了社会主义由理论变成了现实。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艰辛探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总结和吸取建国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邓小平倡导和支持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批判了“两个凡是”的教条主义和唯心主义错误,恢复和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辟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并逐步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改革开放伟大实践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也是我们党最鲜明的旗帜。”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为党的理论创新提供了广阔舞台、提出了迫切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的新创造、新成就,它的产生谱写了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时代新篇章。

改革开放伟大实践顺应了世界发展潮流。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和发展潮流。改革开放正是我们党立足和平发展这一世界主题作出的中国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战略考量。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增加了改革开放的重要性和可能性。国际之间的竞争转到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中国坚持改革开放,通过改革破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束缚,使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必将极大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新技术革命的迅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使改革开放变得更为迫切。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经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联性进一步增强,要与这种发展趋势相适应,要求中国必须具有站在科技前沿、推动科技进步、实现科技创新的能力。

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回应了人民群众的发展需求。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改革开放的主体。改革开放中的很多事物是人民群众大胆探索、勇于实践所创造的,改革开放也是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内地、从局部到整体渐次展开的。在这个过程中,人民群众始终是改革开放的实践者、推动者、参与者。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到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从人民公社制度的废止到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从创办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设立,改革开放每一次新突破、每一项新事物、每一个新成就,都凝结着人民群众的智慧、心血和汗水。始终关注人民的发展需求,始终坚持人民利益至上是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我们党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着力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现实利益问题,增进人民福祉。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

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回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问题。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本质等一系列新思想新理论以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检验发展。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固有的理论品格。马克思和恩格斯称自己的哲学为“实践唯物主义”,就在于强调马克思主义不是远离社会生活和脱离社会实践的书斋理论,而是深深植根于实践、服务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理解为感性的客观物质活动,认为实践是主客观统一的基础,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实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顺应世界的发展潮流,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改革。这场改革本身就是一场伟大的社会实践。中国的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具体制度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就我国改革引起社会变革的广度和深度来说,可以说是开始了一场新的革命。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对外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形成于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改革开放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鲜活的素材和深厚的土壤,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形成、创立和将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步伐大大加快。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最主要的成果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党在改革开放中开创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又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实践中,必须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大力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从实践中提炼出新思想、新认识。要不断总结党领导人民推动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新鲜实践经验,勇于和善于吸收人类社会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

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习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4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非凡成就靠的是改革开放,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同样也要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性质的变化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方向。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只有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才能为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和动力。当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阻碍生产力发展时,就必然要进行调整和变革,以解放发展生产力。我国社会主义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社会制度、体制机制等方面还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要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就必须通过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调整改革,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和动力。所以说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立足世情、国情发展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新中国建立后,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艰难的探索,取得了重大成就,也走了不少弯路。面对飞速发展的世界和日益社会化的生产力,我们党选择了改革开放这条路。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迅速扩展到其他领域和行业,极大解放了生产力,为中国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契机。党的十二大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道路和前进方向。党的十三大以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立论,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把改革开放作为基本路线的一个基本点,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则,大大解放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进一步推进了改革开放。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指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强调了改革开放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特殊意义。

历史表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本身就是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伟大探索的过程。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领导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一切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最鲜明的特征就是改革开放。通过改革开放,我们实现了工作重点的转移,冲破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障碍,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形成了对外开放的全新格局,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这条道路之所以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发展实际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社会主义中国之所以能够在国际风云变幻中站稳脚跟,战胜各种艰难险阻,根本原因就在于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极大地改善了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动力。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改革开放充分开发了社会主义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魅力。4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推进。

改革开放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进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和飞速进步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党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引下,领导中国人民通过改革开放这场伟大革命,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改革开放以后,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我们党始终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逐步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奠定了稳固的思想基础。因此,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在改革开放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改革开放促进了体制机制的重大变革,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其根本目的之一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发展。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使资源配置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使劳动者从不合理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中解放出来,激发了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积极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发挥了市场经济的优越性;既适应于中国具体社会历史条件,又能够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把中国经济与世界接轨,真正把当代中国推向了全球化市场。因此,我们可以说,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激发和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和聪明才智,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掘了最深厚的力量源泉。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体,是决定我国前途和命运的根本力量。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我们党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弘扬人民首创精神,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使改革开放获得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反映了人民的意愿,给人民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因而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最大限度地激发了人民群众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积聚了磅礴的力量。历史证明,改革越是深入,开放越是扩大,就越是需要得到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越是需要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任重而道远,必须在坚持改革开放中把中华儿女的意志、智慧和力量凝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中来,才能获取最深厚的力量源泉。

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向世界的必然要求

历史证明,闭关锁国没有出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就是“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开放。

世界发展的整体趋势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纵观世界发展的整体趋势,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开放包容、多元互鉴已成为世界发展的主基调,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的许多共同难题也需要通过国际合作来解决,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才能使中国在求同存异、包容共生中获得充足的发展动力。邓小平指出:“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改革引发开放,开放促进改革。通过对外开放吸收人类文明成果,既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条件,也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的基本前提。习总书记强调,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是我们党深刻把握新时代改革发展新要求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必将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强大动力。

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大历史任务之一。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互相联系、互相依存,全球命运与共、休戚相关,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已成为时代的潮流。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国在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逐步走向世界前列,参与世界事务的广度和深度空前,对世界格局的影响举足轻重。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的大国,中国奉行和平发展的原则,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力量。面对东西方发展鸿沟、冷战思维、强权政治、恐怖主义、环境恶化等全球发展问题,中国只有坚持改革开放,与世界各国一道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赢得良好的外部环境,才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打下坚实基础,才能为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对外开放推动中国走向世界,把中国的发展融入了世界的发展,中国的前途命运也同世界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随着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中国的发展既面临着空前的机遇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从国内层面来说,生产结构不合理、环境污染严重、管理手段滞后等深层次矛盾短期内难以得到有效解决,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才能加以解决。从国际层面来说,中国既需要国外的市场来消化产能、扩大生产规模、获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也需要同其他国家共同合作解决面临的共同问题。为此,就必须站在全球一体化的角度,统筹好国内和国外两个大局,努力从国际国内形势的相互联系中把握发展方向,从国际国内资源的优势互补中创造发展条件,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在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中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在改革开放中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时代的选择。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为标志,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自那时起,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活动都是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鲜明主题展开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贯穿改革开放伟大历程。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正确的政治路线,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全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党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巩固人民主体地位。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思想和根本立场。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我们党尊重人民实践和创新主体地位,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统筹改革、发展、稳定,统筹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五大建设,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民的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使人民享受发展成果,最终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

努力实现人民根本利益。我们党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始终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开创和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实现人民根本利益为核心,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着力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了全体人民。

积极回应人民关切。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人民期待各项改革全面推进,期盼经济更有活力,政府更加高效,文化更加繁荣,生活更有保障,社会更加和谐,生态更加优良,权益得到更好维护。我们党顺应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把握改革发展的大趋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补齐短板,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着力把人民的期待关切变成党和政府的行动,把人民的希望变成生活的现实,生动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着力保障人民切身利益。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使广大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充分保障人民当家做主,拥有广泛而真实的民主权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切实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注重提高宏观调控和科学管理水平,真正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社会效率,注重社会公平正义,真正实现和发展人民的各项权益。当前,我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这充分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党的领导是坚持改革开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党和国家的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幸福所在。改革开放40年的生动实践告诉我们,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国际形势面临前所未有的大变局,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战也十分严峻。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毫不动摇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和加强党对改革开放的领导。

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加强和改善党对改革开放的领导,是我们党总结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经验得出的必然结论,是确保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新中国成立伊始,毛泽东就指出:“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没有这样一个核心,社会主义事业就不能胜利。”邓小平反复强调,“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并告诫全党“对这个问题要清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越繁重,我们越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越要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历史的经验和教训都表明,什么时候我们坚持党的领导,我们的事业就前进;反之,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就会受到损害。

牢牢把握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沿着正确的道路推进。坚持改革开放,既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全面领会、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切实把全党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上来。要加强对改革开放的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发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及时回答干部群众关心的重大思想认识问题,讲清楚为什么改、改什么、怎么改,调动一切积极性,引导各方面积极支持改革、参与改革、投身改革,形成有利于改革开放的良好舆论氛围和社会基础。

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改革开放能否顺利推进、取得成功,关键取决于我们党,取决于党的领导。实行改革开放,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就要涉及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调整,涉及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涉及许多重大关系的协调和处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五位一体”,也涉及方方面面。各级党组织要把改革开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履行好领导责任,加强和改善党对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把党中央关于改革开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和战略部署落到实处,切实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

确保全党步调一致和团结统一。伟大的事业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面对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环境的严峻考验,面对党内存在的腐败现象等突出问题,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党和国家才能在改革开放实践中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化解重大矛盾、解决重大问题,我们的事业才能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正确的政治路线、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道路,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要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充分发扬民主,营造民主讨论的良好氛围,善于进行正确的集中。要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始终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权威,维护党的团结统一。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历程,每一次重大改革都给党和国家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给事业前进增添了强大动力,党和人民的事业就是在不断深化改革中波浪式向前推进的。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经过四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日益完善,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但妨碍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体制机制性障碍和结构性矛盾还没有完全消除,并且面临不少新情况新问题。开弓没有回头箭,必须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继往开来的使命感,冲破陈旧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协调推进各领域各环节改革,齐心协力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集中体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基本方略中,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一次历史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需要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自觉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改革发展实践。必须善于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汲取科学智慧、理论力量和精神养分,以更大的力度推进改革开放,创造更多经得起实践检验、得到人民群众认可的发展成果。要将新发展理念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突出创新驱动的核心地位,把握技术变革的趋势和机遇,坚守实体经济,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动现代化,努力发展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和自己核心竞争优势的物质生产力;突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真正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渗透到发展的各领域;突出文化建设的引领作用,坚定文化自信,激活文化基因,既保护好继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创造出当代精品、未来遗产,在物质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以文化进步推动社会进步。要以更宽广的视野、更博大的胸怀审视世界发展大势,不断激活开放元素、增强开放优势、补齐开放短板,以开放的扩大推动改革的深化,以开放的主动赢得发展的主动,着力提升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

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必须坚持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习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特色鲜明、富有效率的,但还不是尽善尽美、成熟定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需要不断完善。我们要根据形势任务发展变化,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作者单位:空降兵某训练基地)

(《军队党的生活》·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出品)


本文标题: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 军事
本文地址:www.tujiwar.com/junshi/3093.html

今日热点

小编精选

热门聚焦

热门推荐
突击前线军事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 统计代码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