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面一片混乱:豺展开捕猎,进攻专心饮水的鸟儿
2018/09/28
黑子其实并不黑
这是因为黑子所在区域的温度低于周围温度。黑子中心的温度约4000~4500K(开尔文),相对于温度在6000K左右的明亮太阳光球显示出了较黑的颜色。实际上,黑子本身也向外发光。如果将黑子单独移动到另一片天空之中,其发出的光亮会比正月十五的月亮还用明亮。
那么,为什么黑子又会成为太阳上的温度“洼地”呢?
原来,黑子是太阳上强磁场的聚集区,黑子所在位置的太阳磁场强度可达0.1-0.4T(特斯拉),约是地磁场强度的数千倍。组成太阳的物质,并非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能接触到的固、液、气三态,而是一种被称为等离子体的状态,由带负电荷的电子和带正电荷的离子构成。磁场和等离子体间存在着冻结效应,等离子体不能横越磁力线流动。当磁场较强时,磁力线就像一根根栅栏,阻碍了太阳物质的对流运动,导致太阳内部释放的能量不能及时运输到黑子所在位置。缺了能量,黑子自然就又“冷”又黑了。
黑子11年变化规律与太阳活动
1844年,连续积累18年的太阳黑子群数量记录启发了德国天文学家施瓦贝(Samuel Heinrich Schwabe)。在太阳表面呈现的黑子数随时间起伏变化的数据中,他发现了太阳黑子数量的变化规律:在为期11年的周期中,黑子数先增加,之后逐渐减少,最终回到11年周期开始时的水平。要确凿的验证这一规律,18年的数据显然不够充分。于是瑞士天文学家沃尔夫(Rudolf Wolf)一头扎进了故纸堆,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找到了从1749到1847年的太阳黑子数记录。在这些记录中,太阳黑子数仍然明显的以约11年的周期发展变化。
2018/09/28
2018/09/28
2018/09/28
2018/09/28
2018/09/28
2018/09/28
2018/09/28
2018/09/28
2018/09/28
2018/09/28